闲来无事看看,的确很有趣。于是转了这篇日志——生死之道(二),现在就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下:
“我”本是由胚胎而来,可以说一个细胞幻化成现在的“我”。而且现在的“我”从头至脚都是由无数的细胞构成。想想看,“我”的头发、指甲,那是一些死的细胞,所以我们剪断头发,剪指甲不会感觉疼痛;虽然整张皮肤覆盖着“我”,但那也是细胞构成。如果每个“我”都有N维的眼睛,就能很彻底看到“我”是什么了!
既然“我”是由细胞构成,而每个细胞都有再生的功能,依照自己的节奏和所属的系统进行分裂。例如:肝细胞能活18个月,红细胞是100~123天,细胞在生命周期内一定会进行更新。身体每天都会流失1~2磅的死亡细胞,同时又会补充新的细胞,这表示身体去年的细胞已完全消失,那么现在“我”多少可以算一个新的“我”。
很有趣的是:当老师在讲细胞的时候,我会看每个人都哈哈大笑,即使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我没有能看10维空间的眼睛,但是根据量子物理学的原理,所有的事物包括“我”在类都是一样的。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胞悠游于我们的血液、淋巴液以及组织液中。那让我们闭上眼睛异想天开一下,“我”的构成是不是大大小小的细胞在组织液中游动呢!以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是很简单也很有趣的。
我相信友人已经参透了生死之道。至于我也许只有真正死亡来临的时候,才能深刻的体会吧。在看了《西藏生死之书》,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一定要留一封遗书给我的孩子。因为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离开这个世界。而遗书的内容就是:好好生活。这样看来,我还是没有参透生死之道,因为这个世间我还有牵挂,我还有情感与思想,而不能简单地看成细胞和组织液。
常常谈论到生与死,给众人的感觉就是悲情与哀伤,其实不必要这样的落寞,而我们更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与死是自然的规律。人体冷冻学之父希望借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冷冻自己的遗体期待复活,其实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害怕,而是冷冻自己的遗体,供后世的科学来研究。
总之,不管以什么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既然不能预测生死,那么就选择好好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