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风花雪月的事
雪花飘飘撒撒,多么有意境,却也是皂友们最不想面对的问题。之前我们讲过白粉的问题,今天着重讲一讲雪花。 雪花和白粉的成因不同,白粉是皂体中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因接触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在皂体表面产生苏打 (即碳酸钠),我们用修皂器刨掉或用热水冲掉即可,对于手工皂的使用并无大碍。那雪花呢?雪花不仅会出现在表面,也会大量分布在皂体内部,通常我们会在皂的切面上看到一片一片白色的结晶,而且没办法用水冲掉。 我发现,关于雪花的成因,说法莫衷一是,我曾读到《科学的制皂者》一书的作者 Kevin Dunn 写到一篇探讨雪花的文章,觉得非常受用,现在试着将其摘要译出,提供皂友们参考。 要了解这个现象,首先就要知道,肥皂并非单一化合物,而是多种相关化合物所组成,所有的肥皂都是脂肪酸钠盐 (或脂肪酸钾盐),任何一个油脂分子都是由三个脂肪酸分子和一个甘油分子组成的酯类有机化合物 (所以才称为「三酸甘油酯」),而这三个脂肪酸分子也可能是不同的脂肪酸,脂肪酸乃因碳原子数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月桂酸 (C12)、棕榈酸 (C16)、油酸(C18:1) 等等。也因此,以油脂加碱皂化所产生的肥皂,也会由不同的皂分子混合而成。 钠皂的形成通常是从液态开始,然后随着皂化反应的进行,逐渐变成固态,直到肥皂冷却为止。一般而言,物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就会形成结晶,大的结晶像是钻石或石英,而小的结晶则可能用肉眼也看不见,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结晶的形成就是相同的分子以有次序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而该形式也就决定了结晶的形状。 拿冰淇淋来举例,如果您只是将做冰淇淋的材料混合,然后就丢进冷冻库,您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您会发现冰淇淋分成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组成和口感都不一样。甚至我们也会发现放在冷冻库很久都没吃的冰淇淋,它的表面会形成冰晶。当液态的混合物结冻成为固态时,就会产生结晶的现象,结晶时,相同的分子聚集在一起,与它们不同类的分子会被排挤出去,而这些不同类的分子又会找到和它们相同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结晶。结晶愈大,分层就愈明显。 在液态的情况下,不同的皂分子全部都混合在一起,但是当肥皂冷却时,每一种元素就会开始结晶。如果降温的速度很快,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产生分层的现象,而且结晶会小到用肉眼也看不到。但如果肥皂维持在液态的时间较长,尤其是在皂模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温度时,结晶就会大到显而易见。举例来说,当肥皂的上面比底部的温度低时,凝固点较高的皂分子就会在表面形成结晶。随着温度持续降低,凝固点再低一点的皂分子就会固化,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所有皂液都成为固态为止。 因此,避免肥皂结晶分层的关键就跟做冰淇淋一样。冰淇淋搅拌机会将所有材料一直搅拌到它们无法分开,这个概念就跟做皂时的trace一样,如果能将皂液搅拌到较浓稠的状态再入模,就能避免雪花的产生。(译者注:关于这一点,应该要看配方的综合脂肪酸熔点而定,假设一个硬油比例较高的配方,其综合脂肪酸凝固点为 40 度,结果虽然打到浓T入模,但入模时皂液温度在 30-35 度之间,模具使用的是保温性不佳的薄硅胶模,之后也没有保温,那么如前一段所述,凝固点较高的皂分子就会先结晶,依序是凝固点再低一点的皂分子结晶,如此就会产生雪花了,因此要避免雪花,必定也要将配方考虑在内) 以下还有几种状况可能会产生雪花,一是当肥皂果冻时,也会有再次结晶的机会,当果冻持续的时间愈长,形成结晶分层的机率就愈高,有些人喜欢将入模的皂液置于烤箱中,强迫其全果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方式就是将它从烤箱中取出。 再者,如果您皂模的保温是不平均的,或是您将皂模堆栈在一起,那就可能会使得某个区域的温度和另一个区域不同,如此一来,具有不同凝固点的皂分子就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结晶。解决的方式则是注意保温是否平均,或者是留意皂模的上方、中间和底部是否有保温不均的情况。此外,由于肥皂的凝固点也会和碱水浓度有关,增加或减少水量,也可能是解决雪花的方法之一。 文章的最后还提到,如果您制作的手工皂总是会有雪花,最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其实就是干脆将雪花视为一种特色吧。关于这一点,我个人的解读是,如果您已经做足基本工夫,皂液也搅拌得十分均匀、浓T才入模,那么也许是因为果冻的时间太长或保温不均而产生雪花,在这种情况下,雪花也许无伤大雅。但如果您的雪花还伴随了厚白粉或松糕,那很可能就是搅拌不均而造成,不仅产生结晶分层,更严重的是皂化不完全,这样的手工皂质量会有问题,最好能热制过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