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5219|回复: 0

清明节气详解|寒食清明出新火,温熟饮食传万年|中系芳疗探源

[复制链接]

133

回帖

394

听众

5168

小花
芳香达人 Rank: 10Rank: 10Rank: 10
芳香魔法女巫 发表于 2023-9-25 11: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首次发表于2021年3月我的同名公粽号

640.jpg

这周末我们即将迎来清明节,其实清明之前还隐藏了一个寒食节,至少也有几千年历史了,你听说过吗?它们都是纪念祖先的日子,说起来还跟饮食习惯有关系。


毕竟民以食为天,是谁塑造了我们的饮食习惯?那位祖先当然值得纪念。


通过寒食与清明,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为何中系自然疗法不建议多吃生冷,提倡饮食以温热的熟质食物为主。

640 (8).jpg

(原创图绘)


寒食节的日期是冬至后105天,所以也有别名叫做【一百五】【百五节】。


例如苏辙所描写的“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就是说冬至过后的第105天是寒食节,大家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寒食。


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宋·苏辙《新火》


由此反向推导出,自古以来,我们平时就不吃寒食,而是吃温熟的食物

人的饮食习惯不可能一两百年就能养成。我们如今的温熟饮食习惯起源于燧人时代,祖先燧人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让我们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

640 (3).jpg

“燧人氏……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 汉·班固

“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
——春秋·《左传》引用三坟

根据我国现有的考古陶器实物,成熟的人工用火技术(用于烹饪)至少有2万年历史,因为那时已经可以用火烧制陶器了。

640 (4).jpg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

图上这件陶器出土于江西仙人洞遗址,据说是能被修复成原型的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一万多年。该遗址更有大量陶器碎片被证实为距今2万年。

经碳十四测定……江西仙人洞的陶器制作年代为距今 20,000 年……使得人类饮食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从富含淀粉的食物和肉类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仙人洞陶器外表面火烧的痕迹还有烟炱显示这些陶器很可能被用来炊煮。
——《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张弛,等

用陶器制作成最早的炊具叫做【陶釜】,是现代锅的原型。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距今1.5万年左右——

640 (5).jpg

640 (6).jpg
(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距今1.3-1.5万年,也有说距今1.8万年。

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确定了四个数据。其中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测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用陶片基质测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用同位层的木炭测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这是当时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陶片。

这些陶器的出土,证明至少在2万年前,我国各地居住的祖先就有条件比较固定的吃煮熟的食物了。吃熟食的习惯养成推测有2万年历史

尽管在原始时期人们已经吃上了烤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但那个时候的火只能依靠“天赐”, 偶然间枯枝被雷劈燃烧起来,才能让人们享受难得的熟食美味。

平时想自己生个火、烤个串、涮个火锅什么的,门儿都没有!
640 (7).jpg

在燧人氏时代,我们的祖先终于掌握了用火的“核心技术”。如若不然,我们只能茹毛饮血,停留在原始社会,根本无法开启文明的进程。

“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恩格斯


寒食节的起源

如此伟大的成就,华夏的后人不会忘记。因此就按照燧人氏的习惯——

在冬至后105天(寒食节)把上一年留下的火种熄灭,第二天再燃起新的火,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用这种方式把取火的技术传承下来,这就是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因为燧人氏在寒食节不生火,只吃寒食,所以叫寒食节。第二天再燃起的火就叫做新火。

【新火】在古诗中多有出现,例如——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新火】指寒食节熄火后,清明再次点燃的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现在流行的一般说法,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介子推被烧死,这已经是后话了。其实最初就是为了纪念【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术,在寒食节这一天薪火相传。

(原创图绘)
寒食节的日期是冬至后105天,与同样是24节气的清明节相距不远,寒食后的1-2天就是清明节。因此有诗人写道——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唐·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禁火日也就是寒食节,与相距不远的清明节经常被“打包”在一起,越来越固定的成为华夏民族祭祀祖先的节日。而最初就是为了纪念华夏始祖——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功绩。

在唐宋时期,有非常成熟的【寒食节熄灭旧火,清明节燃出新火】的制度,唐诗和宋词中都大量出现“新火”一词,描写的就是寒食-清明的改火制度。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

——唐·杜甫《清明

临皐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宋·苏轼《徐使君分新火》





温熟饮食,滋养先民



食用加热烹煮后的食物有益于人类的进化,现代科学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当时的古人看来,最大的益处就是改善了他们的肠胃健康。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

韩非子说,上古时期……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百度百科上说——

依据《中华史表》、《三皇五帝年表》所载:燧皇元年为公元前4464年,而燧人氏在位长达110年,所以据此推断其在位年限为前4464---前4354年;距今约为6482---6372年。

不能根据百度百科的这段话就认为我们在距今六千年才发明了用火技术,那已经太迟了,不符合出土陶器的年代。燧人时代肯定远远早于六千年前。因为有火才能烧制陶器,而且陶釜的圆尖形底也是为了架在火上使用,受热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

后来,又出现了三足陶器,制作工艺更上一层楼。三足的造型让整个锅受热面积更大,更容易被加热,换句话说就是更好吃了。例如——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被认为是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器具。

640 (9).jpg
(三星堆“火锅”)

640.gif

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肠胃依然留恋温熟的食物,虽然偶尔也摄取生冷的食物,但尤其注意不能过量。

寒食节吃寒食,是为了怀念祖先的功绩,不忘燧人氏,不忘钻木取火的功劳。其他时间还是吃温熟的食物吧。

640 (18).jpg


过食生冷,如何界定?   



生的蔬菜沙拉、水果,都属于生冷饮食,不可过量食用。

蔬菜可以蒸煮、煎炒,人们容易接受。但是水果呢?毕竟很多水果做熟了之后就是黑暗料理啊,比如说——

640 (10).jpg

生吃瓜果梨桃的习惯肯定是自古就有,不可否认。所以吃生冷的东西关键还在于量,多了不行,少了无关大碍。

什么是多,什么是少,是根据自己情况来定的。

我们在芳疗调养的实践中,遇到的有些体质是必须要禁食生水果的,吃苹果也要上锅蒸熟再吃,这些都是脾胃虚寒比较严重的情况。

有的人常年腹泻,大便不成型,一段时间不吃生水果之后,就再也没腹泻……这都是我们实际遇到过的案例。

如果是正常体质,只要不把水果当正餐吃一般就没问题了,注意是常温食用,从冰箱里拿出来可以先缓一缓,恢复室温再吃。


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唐代名医与养生家孙思邈(药王)认为,饮食的适宜温度是最热不要烫嘴,最冷不要冰齿。

“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唐·孙思邈

健康的人偶然吃点冷食(最好是去冰的)问题不大,因为脾胃有足够的阳气可以驱寒,制服这个入侵的阴邪。偶尔为之,问题不大。

640 (11).jpg

但对于本来就阳虚的人,吃生冷的食物,就是让寒邪直接进入脾胃,导致脾阳受损(可以简单理解为脾胃的发动机坏了)。

因为阳本来就虚,正常生理机能尚且不够用,暖手暖脚暖小腹都来不及,还要省着用,现在却要拿出多余的阳性能量去抵御外敌,这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容易出现腹部冷痛、呕吐、拉肚子等症状。

640 (12).jpg

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饮食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各种消化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就不利于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不过要注意,我们倡导的是饮食的温度接近体温,因为不仅生冷的食物会伤人,太烫的食物也会伤人。

有些人知道不宜吃生冷,却由此走上另一个极端,吃得太烫,殊不知——

饮食太冷了就属于【阴邪】,
寒为阴邪,阴邪伤阳。

饮食太热了就属于【阳邪】,
热为阳邪,阳邪伤阴。

这还仅仅是从消化系统角度来说的,实际上,脾胃≠消化吸收,脾胃>消化吸收。脾胃甚至明显影响着生殖系统和面部美容,这又是个大坑,以后再说吧。

如果已经出现脾胃虚寒了,经常觉得肚子凉,怕冷,吃生冷的东西会腹泻或者腹痛,要怎么改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讲述,下次给大家分析。

640 (13).jpg

640 (14).jpg

640 (15).jpg

640 (16).jpg

640 (17).jpg

更多知识的探源,今后继续分享。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讨论。





上一篇:芳疗爱好者可能会迷茫的一个问题:纯露到底提不提取精油?
下一篇:芳香植物的侠义之道 | 小小侠士,请求出战
楼主热帖
IFA认证芳疗师,瑞士Usha veda认证芳疗师
新浪微博:芳香魔法女巫
公众号:芳香魔法女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小香网
X
扫描微信公众号 「小香真精油」 进口柠檬精油10ml 试用

小香玩精油APP 1000+精油配方

QQ|首页|精油使用|Archiver|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

粤公网安备 44049002000813号     粤ICP备12029381号-2

GMT+8, 2024-11-17 13:55 , Processed in 0.04602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